下了高铁,跟随人流来到了网约车等候区。多年不出远门,现在连出租车等候区都变成了网约车等候区了。打车平台上输入目的地之后,路程、路线和车费都计算好了,过去那种提心吊胆打车,担心被宰的时代过去了。现在变成了个透明的社会,让你消费得明明白白,有十足的安全感。
进入鲤城区,也就进入了古城区。泉州在古代被称为“鲤城”“刺桐城”,因此今天的古城区就被命名为鲤城区。我们下榻的酒店位于开元寺附近,出宾馆步行两分钟的路程。
在酒店安顿下来,稍作休整,便出门去西街。因为现在是下午五点,太阳虽未落山,但天气少了中午的燥热,也凉爽下来。沿着大路西行,走过传教士创办的培元中学,就到了大名鼎鼎的开元寺。因为已经过了入场时间,我们只能在围墙外面看看著名的双塔。
这一路走来,尽管路程不远,却给我一次“迎面痛击”。这一次痛击不是高空抛物,而是一只小芒果掉到头上。泉州的道路景观树是芒果树,而此时正是芒果成熟的季节,一阵风吹草动,就会惊落成熟的芒果。因此,在马路上,到处是被摔坏的芒果,而掉到头上的概率,当然也会大很多。这是进入泉州的幸运。尽管道路上到处是掉落的芒果,让我吃惊的是,路边的水果摊上,竟然还有卖芒果的摊贩,甚至有削好的芒果肉在卖,他们打出的招牌也是本地特色,“树上熟的芒果”。我想在内地,可吃不到树上熟的芒果,大多是青芒果,买回家还要放那么几天。
天色渐暗,西街人流开始多起来。这是一条大约五百米长的美食街。我们进入西街,跟着人流慢慢流动,被街边的当地美食吸引。首先吃的是蒜蓉麻花。在北方我吃过很多次麻花,天津大麻花是甜的,我们苏北麻花有的是咸的。麻花和大蒜的结合,我还是第一次听到。买了一包,和孩子分着吃了,果然让我吃出了不同于我印象中的麻花味道。大蒜的微辣和有点臭的蒜蓉味,夹在麻花的酥脆中间,还别说,真是与众不同,却也不乏美味。在我关于麻花的概念词典中,又可以增加一个新的词条。
接着吃的是牡蛎煎。我吃过蒜蓉牡蛎,也吃过爆炒的,看到这个招牌,我一时懵了,难道是牡蛎做的煎饼吗?我付了钱,并等待在摊主边,想看他怎样做这道令我陌生的美食。原来是牡蛎去壳之后,把肉放在淀粉糊中,加上佐料,摊成饼。它吃起来筋道爽口,还有海鲜的鲜味。据说这道美食兴起于明朝末年。当年郑成功率领军队收复台湾,遇到粮食短缺,于是士兵便把海鲜的牡蛎肉,与番薯粉混合,煎成饼状食用,这种美味便流传开来。
我想来泉州,除了芒果之外,另一道不能错过的美食,大概就是姜母鸭了。姜母鸭在闽南的热度,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,“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走出闽南”。由此可见,姜母鸭在闽南美食中的地位。姜母鸭顾名思义,主要原料是姜和鸭子。当然不是老鸭子,而是小鸭子。姜母是指老姜。这两种材料,加上火候,就出一道名菜。
姜母鸭的起源,有不同的说法,这些不同说法中,有一个共同的内容,就是起源于宫廷,是皇家流传到民间的美食。这符合美食的一般传说结构,美食之所以被民间传为美食,往往都是下嫁的高贵身份,比如河南地区的胡辣汤。
据说这道菜原来是南宋时期一位御厨为体弱多病的皇妃所创,后来流落民间;另一种说法则是,南宋末年,在闽南建立偏安朝廷的宋帝,苦于物资贫乏,官员就用当地盛产的鸭子和老姜做了这道美食献上。
姜母鸭在选料上颇为费心,姜要选老姜,就是姜母,不能选嫩姜。鸭子要选番鸭,油要用黑芝麻油,而酒呢,要用厦门或者当地产的米酒。总之,姜母鸭是一道地道的闽南菜,即使今天文化和物资大融合的时代,姜母鸭也保留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和纯正的血统。
姜母鸭做好之后,通身有种红烧或者卤菜的颜色。因为火候到家,所以用筷子一触即烂。不用太费力,就能将整只鸭子大卸八块,尽可能快地满足你大快朵颐的急切心情。肉质坚实,有些许不易察觉的老姜辛辣味,也有麻油的香味,更有鸭子肉的酥香。但是鸭肉和麻油的味道,又被老姜的味道掩盖,吃到嘴里,还真是回味无穷。
另一份让我吃惊的美食,则是扁食。在我苏北老家,过年的时候才吃扁食,扁食不是别的,就是我们常说的饺子。但是在泉州,扁食却是馄饨,而不是饺子。冲着这不一样的名字,我当然要吃一份,味道没什么特别,但也一样的美味。如果一碗扁食吃不饱,还可以加上一碗海鲜面,有面,有海鲜,价格还挺实惠。
泉州在历史上就是个国际大都市,远洋而来的商人,在这里不仅留下了他们的宗教,还留下了他们的美食。美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直接体验和追求,所以一个美食众多的地方,这里的人们一定热爱生活,也意味着这里有着发达而多元的文化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